3月24日,58岁的张先生(化名)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心脏中心康复出院。谁能想到,就在17天前的深夜,他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脏近乎“停摆”,血压测不出、意识昏迷,命悬一线。
血压“归零”
ECMO成最后希望
3月7日晚10点,熟睡中的张先生忽然透不过气来被憋醒,醒来后他觉得胸闷气急,胸口一阵阵疼痛,之后联系了儿子。在儿子的极力劝说下,家属拨打120后,他被紧急送至李惠利医院急诊科。
然而在路上,张先生就失去了意识,到了急诊,他的血压已经低到测不出,医生一边抢救一边询问病史。
得知张先生有胸痛胸闷,他们判断是发生了心梗。果然,检查结果显示,张先生广泛心肌梗死,并已经出现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随时可能猝死。
时间就是生命,医院心脏中心开始了一场生死争夺战。经过多学科会诊,明确了救治方案——
重症医学科董绉绉主任团队先启动体外膜肺氧合(ECMO),让人工心肺代替张先生运作,而让他疲惫不堪的心和肺得到喘息。心血管内科楼钶楠主任团队通过心导管介入技术明确了张先生心脏血管梗塞情况,发现他心脏左主干开口闭塞,另外有三条心脏供血血管严重闭塞,已经无法通过放置支架的方式开通血管。
心脏外科接过救治接力赛,介入造影为之后的冠脉搭桥术明确了病变位置、程度和手术方式。
然而张先生的病情还无法承受外科手术,于是转往心脏重症监护室。
在那里,赵顺英主任、胡晓燕和团队们与死神开始了拉锯战。经过2天严密的观察和精准的治疗,在ECMO支持下,张先生的血压终于稳定下来,为手术赢得了机会。
生死博弈
1.5毫米血管上的“绣花功夫”
3月9日,带着ECMO,在重症监护室、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室、麻醉科医护的共同协作下,手术顺利开展。主刀医生邵国丰和石活顺配合默契,他们避开心脏停跳的常规操作,在心脏持续跳动中,用比发丝还细的缝线,将移植血管与冠状动脉精细吻合。
术中,患者多次出现血压骤降,麻醉团队通过快速调整药物和ECMO流量维持循环稳定;器械护士与外科医生如“齿轮般紧密协作”,确保每一枚显微器械的传递分秒不差。
“最危险的环节是处理闭塞的前降支,”石活顺回忆,“血管钙化严重,管腔几乎消失,稍有不慎就可能撕裂血管壁。”
最终,团队成功完成3支血管搭桥,其中最小吻合口直径仅1.5毫米。术后造影显示,移植血管血流通畅,心脏供血显著改善。
术后,张先生再次转入心脏重症监护室(CICU)。ECMO撤机时机、抗凝治疗平衡、感染防控……每一个环节都关乎预后。团队们24小时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调整呼吸机模式和容量管理,早期康复干预预防卧床并发症。4天后,患者顺利脱离呼吸机,转入普通病房。 3月24日,张先生康复出院。
这些心梗信号千万别硬扛
“反复出现的胸闷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心脏中心石活顺主任医师在询问病史中得知张先生突发心梗前5天就反复出现胸闷,闷了就含一颗硝酸甘油,但并未进一步检查,酿成悲剧,其实这是心脏供血不足发出的求救信号。
他叮嘱,如果有反复的胸闷胸痛、心悸要警惕心脏疾病,即使自我感觉没有明显不适,也要及时就诊排除一些致死性疾病的发生。
医生还了解到张先生有10多年的高血压史,却没有进行规范的治疗,也没有戒烟。
石活顺主任医师提醒,长期吸烟者心梗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倍,而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会加剧动脉血管的硬化和斑块。